欢迎您,进入金坛区朱林镇中心幼儿园

当前位置:首页>家园共育> 正文

李晓文:做个不那么焦虑的家长

作者:王庆芳   发布日期:2020/7/2 11:08:04   浏览次数:3573

春节快乐!今天为您推荐:《拿什么拯救你,焦虑的中国父母?看看华师大资深心理学教授的几条建议》。希望大家喜欢!

认为考试前不应该焦虑是误解,重要事件之前肯定会焦虑,不焦虑才是问题。

小编在华师大丽娃河畔见到李晓文教授的时候,正是期末季到来的前夕。家长圈被漫画《母亲的理想》刷屏;“这几天别理当妈的!”“讲真,这两周别惹当妈的!”朋友圈到处是这样的调侃。

李晓文的开场白,让处于“焦虑时代”的小编,内心感到安慰不少。

她进一步解释:从情绪进化的角度来说,焦虑在生理上的激活状态,在生理学上被称为“唤醒”,也就是机体调动能量应对挑战,这些是进化而来的机能。

李晓文教授近照 

李晓文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教授,连续多年被评为“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她连续三十年深入参与基础教育实践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在李晓文看来,很多时候社会把焦虑情绪放大了。事实上,集体焦虑大爆发是不相信孩子成长的规律,而缓解焦虑最好的办法,还是得回到遵循教育的规律上来。

典型的两类家庭教育问题

李晓文告诉小编,这几年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反映,适应不良的儿童增多。

她带研究生对确诊为多动症的学生和幼儿园适应不良的儿童进行测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共同的问题是:对话能力差,这是缺乏同伴交往所导致的。

幼儿中比较明显有两类问题:一类是任性不合群,另一类是能力弱。”

李晓文解释,这反映了当下两种典型的家庭养育问题:一是苛求优胜,拔苗助长。主要表现为,过早地让幼儿参加他们还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学习,比如情商培训、科学培训;或者过度焦虑,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第二种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溺爱,也就是俗称的“妈宝”养育方式。大人承包了孩子所有的自理任务,孩子得不到基本的生活锻炼。“妈宝”现象在男孩身上更为多见。

一些家长认为,只有学习才能让孩子聪明,家务事与发展无关。

实际上,即便倒水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条理性,孩子没有这方面的锻炼,做事情就会容易紧张分神,或者像长不大的孩子,没头脑,缺乏规划计划能力。

这些年,李晓文带教的大学生、研究生里,不乏由于不合适的家庭养育问题,而导致实践能力弱。这些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一定差,但是承担任务时显得胆怯力弱,交往对话能力差,难以投入研究。

陪,还是不陪?

现在家长都知道陪伴孩子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为什么要“陪”。李晓文表示,不恰当地陪,会陪出孩子的不适。

一次在进城务工子女学校的家长座谈会上,一位三年级男孩的母亲说起让她头疼的问题:孩子做作业时,妈妈一定要坐在旁边,她去做饭离开一会儿,孩子就会停止写作业。

李晓文询问这个家长:“你是不是一直帮孩子洗脸洗脚洗澡,带孩子睡觉,甚至帮他擦屁股?”

家长的回答证实了李晓文的猜测。原来家长无微不至的照料造成了孩子的依赖,黏住妈妈的陪伴监督,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陪,是为了不陪。比如,陪孩子阅读,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阅读。”

李晓文说,陪伴孩子,比的不是谁舍得花时间。不适当的陪伴,耗费的时间长,反而是对孩子的干扰。

考试的时候,我们都特别烦老师站在边上,甚至看我们答题。同样的道理,孩子在看书,家长时时刻刻坐在旁边,分分钟盯着,他还能专心吗?”

有家长问李晓文,希望告知教育操作上明确的时间表,几岁可以做什么?

遇到这类提问,她会坦诚相告:“最可能判断孩子状态的,是在孩子身边的你,再专业的研究,也提供不了如此精准具体的教育指南。”

李晓文认为,孩子成长是动态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灵活的,没有定规。家长只要爱孩子,注意观察孩子,就能觉察出孩子处于什么状况,并且思考,自己需要做什么。

陪伴孩子,重的是内涵,而不是形式。

李晓文对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并不认同。她质疑,流行的家长签字,对于中学生是不是有必要?

人都有自尊心,会为成绩差而难为情。哪个孩子考了不理想的成绩,愿意让家长签名?”

李晓文觉得,到了中学,家长签名很难说会起到帮助的作用。

她的一个学生,毕业以后到中学任教,在班级里搞了名为“小蝌蚪变青蛙”的“免签”实验,凡是作业认真,并且测验达到一定分数以上的学生,可以申请免家长签名。

结果证明,经历一个学期,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进步,成绩提高。

是陪伴,更是扶助和引导

那么,什么样的陪伴是高质量的?

李晓文说,和陪伴相比,她更喜欢用扶助、引导这样的词汇,来定义家长的角色和功能。

其中,家长最应该做的,也是最可能做的,是引导孩子阅读,培养孩子借助文学艺术作品开阔眼界,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会影响语文,会影响思维,也会影响理科学习。”在李晓文的眼里,阅读是一辈子的基本功,一切学习能力的奠基,还关乎性格的养成。

       阅读什么?起步时需要家长的选择和引导。资源在哪里?就在身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

       李晓文的女儿是沪上一所高校对外汉语学院的教师,女儿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就是她一手培养的。

       “广播和电视有不少好节目,必须让孩子看。”

李晓文说,女儿小的时候,她让孩子听广播里的少儿节目和相声,让她看电视台的《七巧板》节目,看《成长的烦恼》电视剧,陪她看反映历史人物的影视剧,让她读《西游记》、《三国演义》,还有《少年文艺》。

       她觉得,《少年文艺》刊登的作品文体多样,有小说、散文,也有科幻科普作品,所以非常值得孩子阅读。

       “我把《少年文艺》买回来,大致翻一下,知道哪些内容是孩子要看的,然后对女儿说,妈妈累了,你读给妈妈听好吗?孩子一下子就来劲了。”

       不过,李晓文并不是在闭目养神地“听书”,遇到有难度的文章,她会“竖起耳朵”听内容,还会提出问题,和女儿讨论一下帮助理解。”

       在李晓文看来,阅读要引导,不是买本名著丢给孩子就好了;家长也不要迷信名著,有的名著不适合儿童,还有的童话过时了,也不合适让孩子看。

       她建议,家长引导启蒙阶段孩子,为他们选择阅读读物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多接触文学作品,包括历史故事,把视野打开,这一点,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都很重要。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倒没必要看太多纯科学的东西,因为科学一类读物需要抽象思维,人的抽象思维一般要到小学5年级才开始发展。”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如果想接触科学读物,李晓文建议从阅读科幻作品入手

       此外,在阅读的基础上,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把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写下来。

       “当我看到学校里老师一直在布置命题作文的时候,有点担心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于是,我让女儿写周记,没有框框,写起来不觉得难,也因为没有压力,孩子就会愿意写。习惯以后,她遇到有趣的事情就忍不住要写下来。”

       李晓文告诉小编,即便女儿在中考前复习到很晚,还是念念不忘地把当天看到的趣事写下来,写作成为了她的乐趣。

       和阅读一样,写作也是需要引导的。

       “家长要让写作变得容易,只需要帮孩子稍微梳理一下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驻校调研的过程中,李晓文发现,孩子不会写作文,很多时候是不知道怎么给文章搭架子,和谋篇布局相比,遣词造句的难度倒是在其次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表述过程其实是在锻炼和培养思维,家长可以在这方面多扶助孩子。”李晓文说,仅仅背一些好词好句,聚焦于只言片语的训练是不合适的,不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还会影响思维。

       “母语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越强,思维能力也就越强,那么其他学科,不论文科还是理科,具象知识还是抽象理论,都会跟着提高,所以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打好母语基础。”

李晓文回忆,虽然女儿最终从事文科工作,但是读书期间从未参加过任何课外辅导班,高考分科选的是物理班,理科成绩是高分,其中,数学接近满分,这和从小对她在母语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脱不了关系。
                 3个小建议,做孩子喜欢的家长

严父”、“慈母”、“虎妈”、“猫爸”......我们喜欢给家长贴标签,而现实生活中,为人父母者是千人千面的。

       现代社会,什么样的父母更受孩子的欢迎?李晓文特别为家长们支了以下三招。

       01做个有趣的家长

在深入学校调研的时候,李晓文发现,这一代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慈父慈母类型的,相反,那些幽默、有趣、生动、丰富,会调侃,有个性的教师,更加受到学生的青睐。

 “老师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家长也一样,所以不要太一本正经,不苟言笑,而是要注意和孩子的交流与互动中,增加趣味性。”

       02做个与孩子同感共情的家长

Empathy(同理心)是这几年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词。我们要求孩子有同理心,因为有这个品质的孩子情商更高,未来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在李晓文看来,亲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更需要学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问题,感孩子所感,少一些一厢情愿。

       03做个丢开面子的家长

家长们想一想,自己还记得小时候经历的哪一场考试?这些考试有什么用吗?”

李晓文指出,家长对孩子的成绩锱铢必较,很多时候是出于互相攀比的心理,“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优秀?

 “有些家长的虚荣心、小心眼已经到了可怕的地步,为了一时的面子,牺牲孩子多少东西,这是在坑孩子!”

和李晓文教授聊完,小编真心希望,在新到来的2019年,我们都能够放下焦虑,做一个幸福指数高的家长,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